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职工

“火眼金睛” 监控施工质量

舟岱大桥测量人员不畏艰辛打造品质工程

  记者羊荣江 通讯员朱炳炳报道 “明天照常出海,请大家检查仪器和资料,早点休息。”晚上21时30分,宁波舟山港主通道舟岱大桥DSSG03标测量组工作群里跳出一条信息,这个熟悉的“问候”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只要有了这条消息,不管昨夜计算数据鏖战到几时,第二天凌晨5时10分,测量人员都会准时出发。

  测量人员是监控工程质量的“眼睛”,施工前要进行测量,“看”准施工的位置。施工中更离不开测量,必须“看”好施工的质量。

  自2017年9月进场以来,为满足施工需要,提升测量人员技能水平,DSSG03标项目测量组已组织4次技术培训和十余次现场勘测,大家已基本掌握了仪器操作步骤、现场GPS测量与放样等工作内容。对于项目工程概况,测量人员基本能做到“问必知、答必会”。

  修建跨海大桥,测量组所面对的困难比在陆地上多了百倍、千倍。海上施工交通不便,测量工作需各处设点架站,每到一处都需要坐船、爬山。

  刚开始坐船到海上,大家还很新鲜,但好景不长,经过几次大风大浪后,一直在内陆生活的小伙子们难免都有了晕船现象,可这并没有消减团队锐气,测量团队每天坚守岗位,始终如一。

  海上条件有限,大伙每天5点多出发,有时没有早餐,只能背着水壶,带上方便携带的食物,凑合着吃一顿,在试桩平台20多平方米的地方,测量组需要一整天待在那里,观测钢护筒垂直度变化,而他们的午饭,可能只有两个面包或者一桶泡面。

  然而当看着平台桩和钢护筒在测量人员的指挥下慢慢落位、搭设,纵有万般艰辛,此刻都已烟消云散,因为测量组的付出和汗水有了回报。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进场后测量组复核了测量控制点,多次讨论海上测量方法,查找海上测量资料,在风浪影响下观察仪器变化情况,确定出最佳的测量时间。联合兄弟标段一起组织了跨海控制网的复测,并上报复测成果。运用GPS-RTK定位和网络定位双重检核打桩船的精度,在充分准备后于2017年12月2日开始侧平台首根桩插打,通过复测指导打桩船调整位置和垂直度,保证了侧平台钢管桩的定位精度。在2017年12月21日,首根钢护筒就位,测量组分别在侧平台和试桩平台上架设了两台全站仪进行垂直度的监测调整,不断沟通和总结,最终把调整时间缩短,提高了精度。

  舟岱大桥DSSG03标项目测量组负责人表示,在立功竞赛的浓厚氛围下,他们将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争做先锋队伍,做好品质工程。


浙江工人日报 职工 00002 “火眼金睛” 监控施工质量 2018-02-23 2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