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

磐安大岭头的“共享农屋”

  ■陈新森

  这是一个隐藏在磐安高山的小村,叫大岭头。大岭头村始建于乾隆年间,迁基者为皿川人羊大发,咸丰年间有孔庆昌从大盘礼济村迁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村以羊、孔两姓为主,全村94户人家各姓掺杂,和睦相处,民风淳朴。由于地处海拔700多米的高山,每逢雨雪天气,村庄四周云遮雾绕,高山有人家,云雾在山间,每年有云海的日子多达三分之一,被称为“云巅上的村庄”。

  当年,一条通村公路缩短了大岭头与外面世界的距离。到了2006年随着诸永高速的建设,按照连接线的规划设计,一条长约2.4公里的横坑隧道从大岭头山脚穿越而过,双峰到盘峰不再需要翻山越岭,原先10公里的山路缩短了近一半,曾经天天有班车经过的大岭头村一下变得更加冷清,因地处山巅,位置偏僻,加上兽害严重,许多村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村庄在,房子在,留下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老人,青壮年只在逢年过节回来收拾一下,住上几宿,又匆匆下山,村庄便又成了空心村。

  到了村口,发现小操场上停满了各地牌照的私家车,古树公园里坐满了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村支部书记孔宝山告诉我,“入夏以来,村里的‘共享农屋’天天爆满,外地客人比本村村民还要多哩。”一旁的一位永康客人插话道,“每到夏天我就带着小外孙到清凉的农村住,早两年,要找到很远的地方,不是很方便。今年,听说大岭头推出了‘共享农屋’,我提早一个月预定,住了半个多月,3岁的小外孙没发过疹痱,自己也感到神清气爽。”

  说起“共享农屋”,一向不善言辞的孔宝山话就多了起来。据他介绍,从2009年开始,村里实施了老村改造,修起了水泥路,建成了游步道、炼火广场、文化礼堂、旅游公厕,条条村道都安装了路灯,家家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煤气灶、通了有线电视,户户架起了太阳能。外出打工挣了钱后的村民们纷纷回村,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楼房。然而,楼建了,却闲置着,老百姓自己一年到头也住不了几天,任其闲置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利用起来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年5月16日,村里举办有氧竹筒饭节,许多外地人不仅要来品尝现做现烤的美味,晚上还要留下来看炼火和舞龙等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民俗节目,遗憾的是,村里没有农家乐,客人想住没地方住。2016年5月,他在村里带头办起了农家乐,20个床位,入住率还不错,一些客人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农家乐和共享农屋有啥区别?”我问宝山。“农家乐是农户自己经营管理的,共享农屋是城里人租用村民的闲置房屋用来度假休闲或经营创收的。”宝山一边回答我,一边带我往村里走,“我还是带你去看看。”

  多年不来,大岭头村已经完全换了个模样:一排排楼房依山势而建,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姹紫嫣红的花草,房前屋后都被绿植环绕,村间小道干净清爽,每家每户都摆放着绿黄两色的分类垃圾桶,即使不识字的老人和小孩也能做到分类投放垃圾。门前的小溪,溪水清澈透亮,红鲤鱼石斑鱼嬉戏其间。老人摇着蒲扇,悠闲自在地坐在庭院的小竹凳上,静看过往的游人。

  当我说起早些年村庄脏乱穷的往事时,孔宝山更是感慨万千,“还用说,40年前我家住的房子低矮潮湿,一家6口人挤在30平方米的旧房里,客人来了还要借用别人的房间,山里风大,晚上睡在里面心里怕兮兮,感觉随时可能被吹倒。现在的房子不管风怎么吹,心里都很踏实。村里的环境变化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五水共治’、村庄整治、污水入管、垃圾分类……这些事一抓,村庄的环境大变样。”正说着,我看见路边绿地里的两块告示牌:“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禁不住读出声来,一旁的宝山接过话茬,“环境好了,臭气没了,蚊虫也少了,老百姓对环境保护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自觉到自觉,观念转变也很快。”

  我们来到“云巅客栈”,一进门就看到简洁的吧台,温馨的书吧,木质的装饰,萌感的墙画,让人感到质朴和亲切。一位朋友一见面就拉住我的手,兴奋地对我说:“住在这里真是好,晚上睡觉根本不用开空调,早上不是自己醒过来,也不是被人吵醒,而是被鸟唤醒,打开窗,满眼都是青山,空气有点清甜,吃的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村里文化礼堂还可以唱唱戏、扭扭秧歌。实在是个消夏避暑、养生养老的好地方。”要不是城里举办老年门球赛,她还要再多住几天。

  往年,退休老干部们多在周边地市举办暑期读书会,今年磐安县老干部局征求意见时,大家一致要求到县内的“共享农屋”。整整一个星期,他们吃住在大岭头,白天到临近的大皿古村、榉溪孔氏家庙、沙溪玫瑰园走走看看,晚上回到村里拉拉二胡、听听乐曲、练练书法,日子过得别有一番滋味。平时,沿着村庄走走,遇上村民,不管熟悉与否,都会聊上几句,有时房门忘锁,也不愁丢失什么,走路扭伤了,村里老人还挖来土草药送上门,俨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多年来我去过很多村庄,也领略过各种风景,而眼下大岭头的风景最为难忘。从当年的住房简陋紧张,到新建后的宽裕闲置,再到如今的“共享农屋”,乡村冷资产变成了热财富,与其说是复活农屋,不如说复活了一种乡村生活方式,唤醒了人们的乡愁记忆,这样一来,与“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相比,以后的美丽乡村必定成为“来了还要再来的地方”。


浙江工人日报 人文 00003 磐安大岭头的“共享农屋” 2018-09-15 2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