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

诗词谚语 中的白露

  ■郑学富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白露之际,大雁南飞,凝气为露,大地一片金黄,进入了仲秋季节。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白露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特别是大雁,集体迁徙,向南飞越。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中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金叶飘落,归雁声声,为秋日渲染了一幅斑斓的景色;唐代诗人韦应物由京城贬谪外放任职,在漫长而又寂寥秋天的雨夜,孤灯长伴,写下了“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的诗句;李白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抒发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情逸兴;北宋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之句,让人心底顿生深秋凉气,不免又增加几声悲伤的叹息。元代作曲家吴西逸的“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组成了一幅静谧清凉的秋夜画面。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诠释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谚语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普照,气温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之美名。《诗经·秦风·蒹葭》有一首著名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唐代诗人徐敞在《白露为霜》一诗中云:“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颜粲也有“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的诗句。”

  农谚说:“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白露时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收阶段。农民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迎来了瓜果飘香、稻谷成熟的收获季节。在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上,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所以农谚说“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在广袤的西北、华北大平原,玉米、白薯等秋季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白露时节却常常是细雨霏霏。连续的阴雨天气,不利于玉米、红薯、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甚至造成大田里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雨水多可以较深地渗透到土壤中,可保证冬小麦播种、出苗,同时土壤的蓄水保墒,也可减轻次年春旱对各种农作物的威胁,故有农谚“你有万担粮,我有秋里墒”的说法。


浙江工人日报 人文 00003 诗词谚语 中的白露 2018-09-15 2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