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益老年教育 高职院校应有大作为
■朱小峰
近年来,老年大学火爆,入学之难丝毫不亚于“入托难”。为了就读老年大学,老人们“抢”名额,甚至主动当起了“留级生”。一边是学员进不来,另一边是学员不想毕业。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在老年大学学习已经成为生活的快乐源泉。“只读书不毕业”成了普遍现象。
实事求是地说,质量高、收费低,是公办老年大学火爆抢手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既有高知识水平的教师群体,同时他们的学术研究任务又不像本科院校那么繁重,而且高职院校本身又肩负着服务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也有能力来承担发展公益性老年教育的相关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开放部分通识教育类相关课程,吸引老年人进校学习。学校可以将自己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比如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学习难度较低的公共选修类课程,比如文学欣赏、音乐欣赏、养生保健、书法艺术等课程,向老年群体开放,满足他们陶怡情操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将部分老年群体感兴趣的专业类课程,比如烹饪专业的面点制作、风味点心制作、家常菜烹制、财会专业的小额理财、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常用图片处理等等,降低教学难度,选派有教学经验、教学态度良好的教师,向老年学生开展教学,不设定教学量化目标,能教多少是多少,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即可。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主动送课进入社区,提高老年教育的参与度与受益面。对于部分无法前往学校接受课程教育的老年群体,如个人身体原因不能前往学校接受课堂教学,或者不能长时间坚持课堂听课,或者是心理上的问题,不愿意前往学校接受课堂授课,高职院校可以主动送课进入社区,在社区设立学习网点,保障老年群体的学习要求。
学校可以和附近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合作,以中心的活动场所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教学,以及学习辅导工作。学校提供教学计划、教学人员和教材讲义材料,社区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人员的召集和场地的安排,做好老年人群学习时的教学辅助,比如桌椅、照明和茶水等。社区里的课程教学可以相对灵活一些,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更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意见,尽量人性化。
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提供运动场所和健康咨询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体育知识的学习。体育也是一种终身性学习,尤其是对于非常需要锻炼的的老年群体来说,体育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文化素养的教育,老年群体也需要上体育课。学校可以在完成学生的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教学间隙和场地的闲余,组织社区老年人到学校上体育课,接受科学化健身指导。在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安排高水平的学生进行健身指导,实际上,学校里面的学生体育社团里也往往会有比较专业的人才,比如武术、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跆拳道等,其专业水平也可以适应老年群体的体育学习需要。同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也可以上门,安排教学人员进入社区开展体育方面的教学指导,为老年群体遴选锻炼场地,量体裁衣,为他们设计锻炼方法、时间和强度等,提高他们的健身能力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