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 不能因噎废食
■樊树林
此前,黑龙江一学校组织学生扫雪,有13岁女生扫雪近3小时,全程没有戴手套,导致手指被严重冻伤,险遭截肢。事情发生以后,有网络媒体在微博上发起“学生该不该为学校义务劳动”的讨论。有人认为,学生不是清洁工,不该出来扫雪。
因为扫雪时间过长,没有戴手套,学生手指被严重冻伤,学校无疑要反思并承担其中的组织责任和安全管理责任等。然而,就凭借这件小概率事件就把问题引向“学生该不该为学校义务劳动”话题,甚至罔顾孩子的成长,批评学校本不该组织学生进行扫雪等义务劳动,明显陷入了因噎废食的荒唐逻辑。
“德智体美劳”,劳动一直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价值底色。然而,在之前很长时间,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很多原本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校园劳动,也逐渐由别人代替。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了一些孩子养尊处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在他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更值得忧虑的是,由于劳动教育开展得不充分,在一些孩子心里有轻视劳动的思想倾向……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是马克思对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精辟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无疑就是重塑劳动教育价值的纲领性文件。
提倡孩子在成长阶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本意不在于为自己和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提供多少服务、创作多少价值,而是让孩子在具体劳动场景中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家庭、社会责任感,继而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由此层面言之,学校组织学生打扫积雪,给教育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无可厚非。指责学校不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在是偏颇和过激。
成年人都有这样的记忆,自己上学读书时,班里定期轮换值日、隔段时间教室大扫除都是规定动作。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让学习环境整洁,而且在劳动期间和同学们之间还能形成配合协作的默契,这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对健全人格也大有裨益。
当然,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组织集体劳动也概莫能外,因此学校在组织义务劳动之前,都需要认真进行排查,尽最大限度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消除掉。同时,教师也需传授给学生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并告诉学生劳动技巧和安全防护知识。试想一下,如果学校在打扫积雪前就告知学生要戴上手套,对自己进行安全防护,扫雪将学生手指冻伤的事情还会发生吗?
“劳动教育”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在劳动中出了事情,就完全否定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的价值,否则,那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哀,才是孩子们最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