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生活

艺术点亮葛家村

  ■记者张浩呈

  自从在村里开了酒吧和农家乐之后,葛品高对家乡的一举一动都变得格外关心。

  葛品高老家在宁波宁海葛家村,是一名80后,在宁海奉化拥有16家品牌服装店,生意不错。让人意外的是,去年葛品高在并非旅游景点的葛家村,开了一家很文艺的酒吧。这很让人费解,是什么让葛品高决定,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建立一家酒吧呢?

  这一切,要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在葛家村进行的一次艺术乡村振兴实践说起。去年4月份,丛志强副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短短的12天时间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葛家村环境进行了艺术改造和提升,让葛家村开始发生蜕变。这场艺术试验的目的不是玩艺术,而是通过“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借助艺术解决乡村问题,尤其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干、村民看”的村民主体意识不足问题。

  “刚开始,由于对艺术没有理念,我们村对丛教授他们的工作不是很信任,开头三四天,他把村里的祠堂变成课堂,为村民讲授艺术理论。没想到村民不买账,觉得艺术离自己很遥远,不爱听,甚至很多村民说他们是骗子。”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说,当时三位女研究生在做村民工作的过程中,甚至被气得流眼泪。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局,丛教授仍耐心与村民进行沟通,并挖掘村里特色进行艺术设计,“艺术真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原先平淡无奇的葛家村,经过驻村艺术家和村民的共同改造设计,如今摇身一变,五步一景,十步一画,一个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人文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以前村民都是站在一边看,通过艺术振兴乡村这个项目之后,我们村民的自主性被激发出来,大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家乡建设当中,村容村貌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葛海峰说,“我们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普通小村庄,现在是网红村了。”

  如今,走进葛家村,随处可见石头垒起的“人”字形座椅,下面是溪里捡来的石头,上面是当地的青竹,充满设计感;发黄的老墙上,寥寥几笔勾出远山,意境幽幽;老屋的长藤上,挂着竹筒做的五彩风铃;斑驳的老窗上放一盆花,废弃的老宅门洞,放一张老旧的椅子;房外一角,瓦片围起一片小石子,栽上两棵小树……沿着小路走着,充满艺术感的小景点、小设计,目不暇接,充满文艺气质。

  艺术改造带来的改变,让葛品高看到了葛家村未来发展的可能。葛品高便将酒吧建在自家老屋,这是一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木质房屋,原来一直用做储物,改造只花了三四万元。“当时设计酒吧的风格,主要是以我们的想法为主,然后丛教授对我们提供了一些指点。”葛品高说,老房子是村子的历史,他希望能把老屋的风貌保存下来。“我们体现出的风格是比较简单,让人走进来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乡村味。我们所有的东西取材于农村常见的东西,比如说像竹子材料的烟灰缸、椅子,还有一些旧的家具。”

  现在,葛品高的酒吧成了村里人流最大的地方。“每天生意还不错,村里有些大人小孩过生日,都会选择到这里来聚一聚;我们还推出了烤全羊套餐服务,加上酒水,一单下来能有七八千的收入。”葛品高说,这也让他更加确信了自己当初的决定。

  随着村居环境的改善,和葛品高一样,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葛家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葛海峰记得,去年下半年,不少在外的乡贤看到了村里发生的变化,也想回归家乡投资搞高端民宿。他们还成立了乡贤基金会,为村里修复老祠堂。大伙慷慨解囊,捐款就达100多万元。“现在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每天要接待数百位游客,村民不出门在家里也可以赚钱了。”如今,在葛家村,不仅有葛品高的酒吧,还有其他村民建起了茶室、画院、美术馆、工艺品店等。

  葛海峰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挖艺术乡村新理念,对艺术景观进行再次提升;发动村民带动村里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村民整体收入。葛海峰说,将来会与村民一道把网红村打造得更精致、更迷人。“我们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继续对村居环境进行艺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村居环境。”


浙江工人日报 生活 00003 艺术点亮葛家村 2020-08-12 2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