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民声

“僵尸企业”要消减存量更要遏制增量

  微观点:一直以来,“僵尸企业”困扰和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僵尸企业”重组盘活释放发展新动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相反,从长远看,除了消除“僵尸企业”存量,最重要的是未雨绸缪,从源头上遏制“僵尸企业”增量。

  ■钟伟、夏邵怡

  近闻,2018年以来,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通过司法处置手段盘活54宗“僵尸企业”资产,使得5022亩土地、162万平方米厂房重新焕发生机、释放动能。

  “僵尸企业”指不具有自生能力,主要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或借债而勉强维持运营的企业,往往具有产业领域低端、行业产能过剩等特点。虽然“僵尸企业”占据着一定的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但“造血”功能明显不足,投入产出比低下,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盘活“僵尸企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活力、提升产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僵尸企业”困扰和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建设、企业发展需要充足土地资源,而目前优质土地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等因素,一些“僵尸企业”项目被迫停产停工,大量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长期闲置,形成“老项目有地不用、新项目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一边是项目落地所需土地和厂房资源不足的困境,一边却是“僵尸企业”占用大量资源,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痼疾”。当下,各地在处置“僵尸企业”上可谓不遗余力,但仍有一些地方顾虑重重,千方百计为其延续生命,使得“僵尸企业”陷入“僵而不死”的境地。

  不破不立,遵循市场法则。“僵尸企业”是否退出,应当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府决定企业“死活”。妥善处理“僵尸企业”问题,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减少行政干预尤其是“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中优胜劣汰。政府要做的是,不把“僵尸企业”当包袱,为处置“僵尸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巧借金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僵尸企业”往往存在一连串债务遗留问题,其债权债务关系处于僵持、待定和中止状态,金融资源流转中断。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需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把错配的金融资源从“僵尸企业”中释放出来,从过剩领域转移到更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从低效领域过渡到高效领域,推动更多的资源“活水”注入高质量发展。

  化对立为统一,合作才能大发展。通过“腾笼换鸟”的形式盘活“僵尸企业”,能有效解决新引进项目用地、厂房建设等难题,助力优质项目落地生根、新兴产业开花结果。要全面摸清“僵尸企业”底数,统筹运用经济、行政、法律、金融等政策措施,妥善处理“僵尸企业”处置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对于该出清的“僵尸企业”,通过产权交易、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僵尸企业”存量资产;通过转岗就业培训、就业补贴、“一对一”就业援助等,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充分释放“人、财、物”等有形资源。

  提升破产案件审理效率,消减“僵尸企业”存量。要坚持“政府牵头、法院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原则,把僵尸企业处置作为盘活闲置资产、推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提升重大项目承载力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破产案件审理模式,实施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分类处置办法,推进破产审判专业化,提升破产审判质效。

  当然,“僵尸企业”重组盘活释放发展新动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相反,从长远看,除了消除“僵尸企业”存量,最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源头上遏制“僵尸企业”增量。


浙江工人日报 民声 00002 “僵尸企业”要消减存量更要遏制增量 2021-07-31 2 2021年07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