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榔头、花头、笔头——我的劳动之路

  ■何贝

  我记得,考进浙西电力技术学校的第一学期,老师就带着我们做钳工——设计和制作一把铁榔头。那时候才16岁,只有好奇心,不问人间事。快毕业的时候,才体会到学校和老师的用意——我们是工人,要拿榔头,靠双手吃饭。劳动最光荣,靠双手吃饭不丢脸。

  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到基层一线。榔头是少用了,电笔、起子、钳子、扳手、套筒用得多。电工这个活,安全第一融进了血液里,作业前,不管有没有电,都要用电笔测过。不要相信眼睛,要相信制度、相信事实。这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起子和钳子用得多,装表接电、上门抢修,老百姓表后电灯、开关修理,必不可少。用得多,扔得多,买得多。起子和钳子不贵,忘记拿回来了,就当送人。

  扳手与套筒,干外线活时要用,拧螺丝螺帽。脚扣爬上15米电杆,五层楼高,你要说在上面与在地面上没什么两样,那是胡说八道。

  榔头也要用,把表箱钉在墙壁上;做拉线、敲设备、打桩头;尤其把接地棒打入地下时,非用不可。接地线是保命线,一点玩笑都开不得。

  我与这些工具,建立最亲密的关系,是在比赛和为了比赛天天练习的时候。技能竞赛,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操作。步骤正确一点、质量好一点、时间快一点,这是取胜的关键。

  工具运用得心应手,这非常要紧。经过坚持不懈地练习和琢磨,使用时“不会错、不会掉、不会忘”,节省了时间,增加了信心。

  我不够聪明,比赛比了十年。虽然很努力,但上天没有给我“拿到好名次,见好就收”的机会,每次技能竞赛都有遗憾,有几次是惨败。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至今谈不上有骄人成绩,但我以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心向赛,心无旁骛,是成就我的一个原因。

  一个好结果,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自己配得上。榔头拿多了,花头自然就来了。2007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我在枫桥供电所当副所长。我们对当时农村抄表存在的“三多”(估抄多、差错多、被狗咬得多),进行了QC(质量控制项目)攻关——研制多功能抄表棒。陈建明师傅负责技术,我负责实施。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QC,基层站所没有人干过,局里也没有地方可问。那时候,信息没现在这样发达,手机都很少。我就去买书,对照着书和自己的理解,形成发布稿和PPT。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大家。人手一根简易的多功能抄表棒,在现场抄表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所有人都说好。为了能够在QC比赛中一炮打响,我们特意纯手工制作出一根展示样棒,带到发布现场。我想告诉评委:我们有东西,我们的东西好用,我们就这么在用。

  第一次参加优秀QC成果发布,我们就拿到了华东地区一等奖,我高兴坏了。其间的辛苦,冷暖自知。

  拿榔头获了奖,想花头也获了奖,我是幸运的。2010年,经公司培养和推荐,我荣获“诸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在当时,是我和家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从此,我人生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笔头的事情,还得从2015年说起。命运垂青,各方厚爱,我去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获得至高无上的褒奖。一个人辉煌时刻,也是一个人高处不胜寒的开始。因为年纪尚轻,因为修身不够,因为思虑过多,我一时找不到人生奋进的方向。从无所虑,到有所思,我一度困惑、迷茫、难受。

  或许是出于对当下自己的不满,以及年少时“作家梦”的再次萌芽,刚巧儿子语文成绩不好,我想给他做一个榜样——写一本书给他。于是,我拿起了笔。尽管我没有多高的水平,但我有感情。我不靠技巧,我靠真诚。我不在意他人看法,我把写作当作留给自己的礼物。

  到现在我已经坚持写了10年了,基本上每周一篇,一年50篇,至今已有500多篇。这是我工作、生活、思想的记录。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尤其当我写父母、爱人、儿子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写作主义,就是看清写作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写作。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榔头、花头、笔头,这是我的劳动之路,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

  (作者单位:国网诸暨市供电公司枫桥供电所)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榔头、花头、笔头——我的劳动之路 2025-01-10 2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