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说专业的话,难吗
■朱小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
笔者在学校做专业发展调研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在专业学习中,现在的学生表现得很幼稚,说出来的话以及写出来的文字都缺乏专业性”。
高职教育中,受教育者在专业领域上表现出的幼稚,无疑是技能学习的大敌。技能是为岗位工作提供专业能力上的准备,专业性的缺失,必定使得技能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导致用人单位或者雇主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不信任,从而直接动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学术”一词在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能力,它是把知识转化为学术能力过程中的思维运作的过程活动,包括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推导能力、观点结构化能力等。在技能领域,学术思维能力表现为对技能的专业化理解、综合和转化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技能的获得和使用都是围绕技能本身,不能将其进行非专业化解构,造成技能被日常庸俗化,人的技能成果被贬值。
从人才培养的维度上说,学生专业性的获得困难,折射出的是其学术思维能力的不足。作为技能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固然不是学术教育的阵地,但是,在其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专业能力的表现欠佳,无法形成从专业的角度开展观察、分析和信息输出的习惯,也就是说不出专业的话语,写不出专业性的文字。
鉴于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技能含量,职业院校必须将学术思维能力的理念引入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说专业话、写专业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建立具有专业特性的话语方式和文字输出模式,为其技能注入专业的品性,有助于他们在岗位工作中充分显示出职业性的特征。
当然,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先天条件不足,学生在学术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其学术思维能力的养成。但是,困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路径的闭塞,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学术思维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有针对性的训练来获得。这种训练的开展,既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督促,也需要学生领悟和自律。
首先,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教师要安排适宜的学术性阅读任务,锻炼学生学会学术性思考,养成学术思维习惯。所谓适宜,就是基于技能学习的目的,围绕技能,选择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可读性的学术材料,在培养思维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专业学术词汇的积累。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工作过程中的交流,既是对工作结果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展现工作能力的一种方式。就高职教育而言,引导学生围绕岗位工作,依托专业话语体系,务实地开展学术性的交流讨论,不仅可以丰富专业技能的含量,还能够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技能的再发展、再提升。而后者,恰好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技能教育应有的能力特征。
最后,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学术写作能力。写作既是思维锻炼的手段,也是思维能力结果的检验。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不是要求学生埋头写学术论文,而是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学术文字的输出,既培养他们的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在文字中体现他们的专业能力。
从办学的属性定位说,高职教育是与社会关联性最强,也最接地气的高等教育,但是接地气不等于要底层化,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要建构出自己的人才特征体系。这个体系,除了包含学生丰富的技能技术储备,还要赋予他们专业性的职场表现力,“说专业话、写专业文字”,提升技能的层次性,从而彰显高职教育的高规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