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读书

伟人当然值得敬佩,但很多小人物的一生也生动得让人肃然起敬……

难以告别

——读《世间的陀螺》

  ●陈显英

  用了两天上下班的地铁时间把韩浩月先生的这本《世间的陀螺》看完。在早晚高峰的地铁上看书是一件苦乐参半的事情——痛苦在于如此拥挤的车厢里,你要练就单手开包、取书、翻页的工序,时间长了胳膊难免抗议,欢乐在于沉迷书中的你可能会忘记拥挤、忘记时间、忘记周遭的一切,原本一个小时的路程一抬头就能到。当然,坐过站也是常有之事。看这本《世间的陀螺》的感觉就更加奇妙了——读书之人,我,在这异乡早晚的通勤大军中读着另一个人娓娓诉说他于异乡的困惑和观察,我们之间的连接还没深入阅读就一下子拉近了。

  这本《世间的陀螺》是一本不到200页的小书,收录的是作者韩浩月先生于《财新周刊》连载的一系列描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的专栏文章。文字克制而满含情感,是我近年最乐见的题材之一。因了书中那些情节大概是我们这些游子共同的烙印,那些文字如不断跳动的音符一下又一下地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悲喜。书里的一切,既有似曾经历的熟悉和温暖,又让人感受到了一切远去的陌生与粗粝。

  《世间的陀螺》从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一生所爱,山河故人”和“我已与故乡握手言和”。我更喜欢作者书写亲人们的第一部分,不仅仅因为它们都是故事,好读,更是因为作者在这里剖开了家族,剖开了自己。家族的兴衰、利益的牵扯,人性的光辉与自私,每个人都如此真实,包括作者自己。偶尔掩卷,会问自己,如果交给我来写,会不会如此坦诚,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如实展现在读者诸君面前。这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诚意。

  好书一定是能给人共鸣的,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如此,从中都能找到我们的影子。在随着地铁前行而东倒西歪的每一个瞬间,书中人物也在经历着自己一生的起伏。在时间的洪流和掩埋一切的苦难面前,所有人包括作者都被裹挟其中,又以不同的方式在抗争。每个人其实都是小人物,但对自己来讲,已经足够伟大——因为,我们来过,我们努力过。伟人当然值得敬佩,但很多小人物的一生也生动得让人肃然起敬。

  全书的第二部分“我已与故乡握手言和”是作者这些年对故乡、故人的观察、反思及释然。正因为童年的烦闷与迷惘,所以逃离几乎成了我们的必由之路。那样毅然决然地出走,仿佛我们从此就可以迈入新世界大门。当我们终于出走,暂时摆脱出生时自带的泥土气息、苦难基因,以为我们不需要再去想故乡故人和旧日时光时,根本不曾意识到它们只是暂时湮灭于日常生活,轻易想不起来,但都已深深镌刻在脑海和记忆深处,时不时会蹦出来,并不断地拉扯着我们在现实与旧日、故乡与新城之间游离与转换。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故土难离”既是牵动我们一次次回到故乡的现实理由,也是扎根于我们基因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最终,大部分的我们还是会回归。或者也不仅仅是回归,而是见惯了天地众生后,与一切的和解。没有经历过童年的艰辛与奋争的人,没有过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挪移的人,其实是很难理解这种类似于宿命的“和解”的。我跟作者一样,是有过坚决逃离出走的决心以及行动的——或者也不仅仅是我们,大部分的我们都有过类似经历。于我而言,当时的逃离有多坚决,今日的回归就有多强烈。并且,这一切都只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故乡他并不知道,他只是不言不语,宛若永恒。所以这本书给我的阅读快感才如此强烈,因为那也是我这十几年来的行走轨迹。同样的是,如今我也已经同往事和解,过往再不堪,那之中也有庇护年少的我们的脉脉亲情、拳拳爱意,这些都是造就我们的鹅卵石,正是在它们积年的冲击打磨下,我们才成了今日之我们。

  世界上原本是有路的,没有人走了,路才没有了。愿行走在这世间的每一个我们都能既找到来时的路,又能找到将去的路。


浙江在线提供技术支持 | 老版入口

浙ICP备05017986号-1

浙江工人日报 读书 00003 难以告别 2019-06-29 2 2019年06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