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生活

三代传承 只为“一饼”

  ■高婷婷

  “宅兴烧饼?你们不是开在石柱吗,怎么到城里来了?”正在忙活的店主吕旭萍闻声抬头望去,来客很面熟,就连点单也显得熟门熟路——看也不看菜单,开口就喊:“还是老样子,要两个烧饼、一碗馄饨。”

  这是宅兴烧饼进驻永康城区巴黎商街的第二个月。每天,吕旭萍都会接待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我是吃你们家烧饼长大的。”这句话吕旭萍听多了,还有顾客说:“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吃过你家烤的饼。”

  “宅兴烧饼”的名号来自吕旭萍的父亲吕宅兴。老家在缙云壶镇的吕宅兴13岁起就跟随父辈外出讨生活。吕氏父子挑着烤桶,带着面粉、梅干菜等原材料,在永康县城和石柱、前仓一带吆喝。哪里办庙会、做社戏、赶集市,哪里就有吕氏父子的身影。

  支起烤桶,拉风箱、生炉,简易的烧饼铺搭好,作为主角的烧饼就该登场了。吕宅兴有一手烤烧饼的祖传绝活,叫“左右开弓”:站在桶前,双手交叉抄起两只面饼,弯腰把手伸进热气腾腾的烤桶,左手的饼贴在右桶壁,右手的贴在左桶壁,又快又准,一炉30个饼,一气呵成。

  “一般人一次只能贴一个饼,我岳父能贴两个。”说到这手祖传绝技,吕宅兴的女婿舒奋颇为感叹:“老人家今年60多岁,烤饼速度一点不比年轻时慢。”

  在吕旭萍的记忆中,每逢集市,爷爷和父亲的摊位前排队买饼的队伍总是很长。“生意最好的时候,我家的烧饼摊一天要用掉5袋面粉。”

  上世纪80年代,吕宅兴在永康市石柱镇复兴路上开了一家店,取名“宅兴烧饼”,一开就是40余年,生意红火,一天能卖上千个烧饼。

  “父亲悉心向我传授做烧饼的诀窍,首先食材上不能小气,用料选用夹心肉,肥瘦各一半;其次要把面饼皮擀得薄一些,因为皮薄,宅兴烧饼一定会有个豁口,热度从口子进去,把肉的油脂烤得焦脆,吃起来一点儿都不腻。”吕旭萍的一番话道出了“宅兴烧饼”几十年长盛不衰的秘诀。

  吕宅兴还摒弃了“技不外传”的狭隘观念,毫无保留地将技艺分享给更多年轻人。

  2014年初,缙云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简称“烧饼办”)。为加快烧饼产业的整体推进和全面提升,该县推出了“烧饼师傅人才培育工程”。吕宅兴积极参与其中,七八年间,经他调教出师的徒弟有上千人,遍布天南地北,甚至有人将烧饼店开到了海外的华人街。

  根植于乡土的缙云烧饼,不仅是可口的山野美味,更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如今,作为“宅兴烧饼”的第三代传人,吕旭萍将这份“乡愁”带到了城里。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在城里开一家更大的店,让烧饼从山野走进大雅之堂,将祖辈传下的这门手艺打造成百年品牌。”吕旭萍说,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夫妻俩还专门前往上海、杭州考察。

  今年5月,升级版的“宅兴烧饼”在永康城区繁华商圈开张了,客人络绎不绝。

  吕旭萍说,针对年轻人口味,他们在馅料等方面创新,同时尝试线上接单等新的销售方式。该店烤制的一款榴莲烧饼一经推出,迅速成为网红产品,吸引了诸多年轻人。

  “我们专门添置了一台真空包装机,为线上下单的外地客人提供邮寄服务。”吕旭萍说,最近来自广州、上海等地的订单不断,“烧饼上网”为更多人捎去了家乡的味道。


浙江工人日报 生活 00003 三代传承 只为“一饼” 2022-07-27 2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