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健康·养生

老年人常说“没意思”须防精神抑郁

此症发病原因隐蔽 家人的宽慰呵护很重要

张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科和精神康复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教科20年,对痴呆、抑郁症、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擅长与患者沟通,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注重心理疏导,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痴呆、抑郁症和失眠,应用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记者王艳

  退休教师蒋女士经常感觉胸闷,并且茶饭不思,坐卧不安,人也日渐消瘦。去医院却总是查不出什么问题,后来转到精神卫生科,通过详细沟通和评测,医生诊断她患了老年抑郁症,胸闷不适等正是抑郁的躯体化症状。

  老年抑郁原因多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科和精神康复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张滢介绍,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是老年人致残的第二位精神疾病(第一位是记忆障碍)。

  抑郁症通常与性别、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影响、早年创伤经历、疾病和药物有关。如果一个人比较不幸,在生活中遇到较多的挫折,例如离婚、患病、丧亲、经济困境、竞争压力较大,其发生抑郁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加。

  研究发现,单纯的晚发抑郁症较少,老年期抑郁往往和躯体疾病有关。老年人常伴有的心肺疾患、内分泌疾患、疼痛、贫血、维生素缺乏等均可引起抑郁症状。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也可以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继发于躯体残疾和(或)慢性疾病的适应障碍也常导致老年人抑郁。

  因躯体疾病服用的某些药物,比如某些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可诱发抑郁。有脑血管病变的老人容易患抑郁,在脑卒中患者中,抑郁症状很常见,脑卒中后初次评估,30%~50%的患者有抑郁症。

  老年抑郁表现更隐匿

  张滢介绍,老年人抑郁的症状多集中在心血管方面,比如心慌气短、胸部憋闷、心前区疼痛、血压不稳、背痛等;消化系统方面,食欲减退、胃口不好;睡眠方面,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容易早醒等;在自主神经方面,比如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出汗多、身上有气四处乱串等等。而这些躯体症状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各种检查结果不能解释患者的症状。

  相对来说,个性孤僻、被动、依赖性较强或固执的老人,更容易患抑郁。

  和年轻的患者相比,老年人可能会隐瞒他们的抑郁症状。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忧伤的情绪,常说“没意思”,或表现对外界事物无动于衷,常否认或掩饰心情不佳,甚至强装笑脸。家属或者熟人也可能意识不到他们患有严重情感疾病,而只以为是有些躯体的不舒服。

  随着病情的发展,老年抑郁患者的精神障碍也会越来越明显,还可能有越来越强烈的自杀企图甚至开始实施轻生计划,最后极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

  家庭社会呵护很重要

  老年抑郁患者治疗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与药物不良反应,其次才考虑疗效。因为老年人对药物更加敏感,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由于常伴有躯体疾病而服用其他药物,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要重视。

  药物治疗要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避免使用有镇静作用及可导致血压下降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合用。疗程方面,老年人首次出现抑郁发作,在疾病痊愈后仍要维持治疗至少一年,如果出现复发,需要维持治疗两年或更长时间。

  蒋女士起初也不太相信医生的诊断,不肯配合治疗。但在家属的关心和宽慰下服用抗抑郁药物两个月后,情绪和胃口就明显好转,胸闷也逐步消失了。

  家庭和社会的呵护可以减少老年抑郁的发生,张滢提醒为人子女的年轻人,对家中老人要学会“察颜观色”,随时注意他们的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变化,发现症状,应及时治疗。同时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重树生活的信心和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多交朋友,抛弃孤独感,重新回归社会。


浙江在线提供技术支持 | 老版入口

浙ICP备05017986号-1

浙江工人日报 健康·养生 00003 老年人常说“没意思”须防精神抑郁 2017-06-13 2 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