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推行企业新型 学徒制具有示范意义
■王恩奎
一方面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工人数不足。面对这样的难题,上海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企业新型学徒制。上海自2016年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来,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实施效果,今年起,将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到2020年底,力争每年培养1万名学徒,其中新招用人员不少于50%。(据《工人日报》)
面对招工难、就业难的“双重难题”,早在2016年,上海市就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只要企业按此招收学徒,政府给予补贴。 启动试点以来,上海结合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先后认定了3批共65家试点单位,开展121个培养项目。目前已培养学徒7485人,其中新招用人员4184人,超额完成预定试点阶段培养学徒500人的目标任务,实现了三方共赢。
师傅带徒弟的技能传授模式,一直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制度之一。近年来,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探索建立新型学徒制度,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上海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既符合国际潮流,也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要求。
与传统学徒制模式有所不同,新型学徒制是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基础上,引入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协同开展培训,并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的方式。这有利于发挥出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国带了个好头,具有示范意义。在国际社会,“新型学徒制”是解决青年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新型学徒制,赋予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学校学生“双重身份”,这是新型学徒培养好模式,既规范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又保障学徒的合法权益。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