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健康·养生

浙医二院等团队研究发现新蛋白IL-33

老年痴呆症患者有望逆转

  ■记者王艳 通讯员鲁青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教授宣布了一项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发现一种叫“IL-33”的新蛋白,有可能逆转老年痴呆症状。

  张宝荣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对老年痴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他说,目前,临床诊断老年痴呆症已是疾病晚期,治疗意义不大。要阻止老年痴呆病程的发展需从临床早期如轻度认知障碍(MCI)时期即干预。

  2012年底,他率领浙大二院的研究小组,加盟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刘富友教授的研究团队,承担起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在老年痴呆症的前期预防上有所斩获。

  在研究中,专家发现在风险较高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血清中一种叫sST2的蛋白明显增高,sST2是白细胞介素IL-33的诱饵受体,原本用作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IL-33蛋白功能异常,大脑清除淀粉样Aβ蛋白斑的功能下降。 IL-33蛋白存在于机体各种类型细胞中,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尤为丰富。这提示着受损的IL-33/ST2信号通路可能在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个重要的发现,专家进一步在转基因小鼠上进行实验验证,希望研究结果最终可以转化至人类。

  专家们经过三年努力,以白介素-33(IL-33)的蛋白质,注射到有认知障碍症病理症状的转基因小鼠身上,发现小鼠认知功能显著而快速地恢复,而在短短一星期内,更能成功逆转有关小鼠的神经细胞通讯缺陷和记忆力衰退情况。

  这项研究成果,还要继续进行致畸、毒性的动物试验,距离临床应用起码还要3年至5年的临床试验阶段。张宝荣说,临床试验若成功,有望让20%~30%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或轻度老年痴呆患者获得康复。


浙江在线提供技术支持 | 老版入口

浙ICP备05017986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20001

浙江工人日报 健康·养生 00003 老年痴呆症患者有望逆转 2016-05-17 2 2016年05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