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主业,打造劳动关系“维和”矩阵
凯旋街道总工会是全省唯一城市社区群团改革试点单位,在实践中,形成了项目化推进、家园式服务、激励化保障三个常态化工作方法,增强了基层工会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力度。记者邹伟锋 摄 |
■记者杜成敏、阮向民
江干区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转型期。从最早的杭州“菜篮子”,转型成为以“四季青服装市场”为核心的市场大区;再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转型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央商务区。
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变革,必然伴随着劳动关系主要矛盾的转化,也促使江干区工会深耕服务和维权的主责主业,用创新思维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
利用大数据为工会工作赋能
受疫情影响,3月底,江干区一家企业准备裁员10%,在未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征求员工意见的情况下,内部定下了裁员名单。
就在权益受侵害的职工面临失业时,江干工会“5G工作法”中的“基础架构”发挥了机制作用,大数据功能及时预警,工会和劳动监察部门及时介入,要求公司将之前的裁员决议作废,按规重启裁员程序,并在事后补课学习。
此次江干区工会快速介入避免一起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是大数据为劳动关系预警赋能的一起典型案例。
在杭州市江干区基层治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辖区企业的舆情信息被分为权益保障、劳动保护、民主管理等类别显示。在这里,江干工会建立的企业、街道、区三级信息报告制度插上了大数据的“翅膀”,可及时分析出对本地区、产业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形成精准快速的劳动争议预警“2.0模式”。
“除了自下而上的信息报告,每半年,区总工会都会进行一次全区性的和谐劳动关系汇报,自上而下地排查风险,实现劳动关系矛盾早发现、预警调处早化解。”江干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春晓说。
复工复产期间,江干区工会通过大数据密切关注相关舆情动态,同时及时助力有困难的企业复工复产。据统计,江干区工会共协助企业做好复工方案33个,为企业复工提供技术服务65次,开展网上招工活动17次,帮助返杭包车21辆531人,调处化解劳动争议35件,工会干部参与服务共计2189人次。
强化基层实践
做职工身边的维权“专家”
“每件劳动纠纷案件调解成功后,我们都详细记下了案由、化解过程,并总结出化解启示,不断提高自己的调解能力。”在江干区和谐劳动关系发展中心,工会工作者张博涵抱着一堆厚厚的劳动争议调解案例说道。
张博涵是一名90后工会新人,但面对劳动关系调解工作,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法学专业的他,已是一名“老手”。在参加工会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通过上派下挂制度,在多个街道工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
眼下,他计划把这一年来的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供辖区基层工会参考。
“把真实的劳动争议典型案件总结分享,让缺少法律队伍的基层工会工作有指引,也让企业能避开‘雷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张博涵说。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工作重心下移、倾听一线声音的基层实践。为打造一支精业务、敢担当的工会基干力量,江干区总工会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集中,工作保障向基层延伸,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工作项目在基层扎根,先后制定《江干区工会工作清单》《江干区职工需求调查制度》,锤炼工会干部的实践能力。同时,围绕区委、区政府对口帮扶工作要求,推出“走村连心”活动,创新将工会疗休养与对口扶贫攻坚工作进行融合,全面提升工会服务基层的能力。
专注主责主业
练好看家本领
服务是工会的主责主业,做好服务,营造出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是预防矛盾纠纷、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另一条途径。
江干区互联网企业众多,职工年轻化、服务需求差异大,这些都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江干区总工会在“5G工作法”中强调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发展这块基石,推出了适应职工特色的“微”服务。
遭遇打工陷阱、与老板有点烦心事,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告诉“娘家人”进行微维权;
找不到人了、生活遇到困难了,手机一按,便可向工会进行微救助;
想创业,工会借助辖区商城网上平台,提供开微店的服务,支持职工微创业……
在江干区,工会“微”服务已然形成一个系列,并且还在不停地创新形式、增加内容,为全面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贡献工会力量。
在如何服务好外来务工者的课题上,江干区总工会不断探索的新方法、新载体,推出了“五湖四海·一起同行”工会流动服务日活动,内容集权益维护、生活帮扶、文化倡导、创业扶持等多方面于一体。并倡导“职工下班我上班”的理念,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符合职工群众“生物钟”的上门服务机制,进社区、进企业、进班组、进市场、进楼宇,为职工送培训、送文化、送法律、送保障、送健康,真正实现“一次不用跑”,服务职工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