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职工

10年扎根田间,浙商大教师张茂龙:

让小小中药材 结出“致富果”

  通讯员林晓莹报道 “大家注意了,水沟要挖深点,遇到大雨地里才好排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浙江工商大学教师张茂龙,十年来在省内多个乡镇做农村指导工作,引进项目,流转闲置荒地,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引导农民种植高山蔬菜、建设茶叶加工厂、发展光伏……

  去年2月,张茂龙从天台县白鹤镇调到永嘉县碧莲镇做农村指导员。碧莲镇地处偏僻山区,从县城出发至碧莲镇需要40多公里,从碧莲镇到结对帮扶的应坑村还有20多公里山路。山村里八成以上的村民常年在外打工,以留守在家的“小候鸟”和孤寡老人居多,是较为典型的“空壳村”。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他引导村民流转闲置的土地,组建农业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符合山区农民种植的特色农业,让中草药和高山蔬菜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累计种植太子参35亩、高山蔬菜30亩,惠及全村28余户60余人。如今,中药材太子参和高山蔬菜种植成了村里的“新宠”,村民在该项种植项目上实现纯增收5000元以上。

  “之前我在衢州市衢江区的坑口乡,后在天台县白鹤镇做了多年的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了解山区农民的需求,也熟悉山区的气候和土壤肥力情况。那里朝阳,日照充足,可以种喜阳的农作物,山的背面阴冷,可种植喜阴的中药材。”张茂龙和中药材结缘,离不开前几年的农村工作经历,他说,“碧莲镇和白鹤镇很相似,村居环境、气候、温度、光照等都十分适合中药材的种植。”

  理论上适合种植,可在这之前大伙都没种植过中草药,村民们刚开始心里特别没底。张茂龙永远也忘不了2005年的春天,他第一次从事农村扶贫工作,下派衢州市衢江区坑口乡。他说:“一开始经验不足,要赢得村民信任,必须拿出点真本事。”

  坑口乡有较好的种植基础,他因地制宜指导当地发展农业,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入手,壮大农业种植队伍,拓展农业销路。“不到一年,我初来时设想的村民收入倍增计划就实现了。”

  为了让孤寡老人住得更好,张茂龙在天台县白鹤镇做农村工作指导员时为当地老人建起了老年公寓,“方言听不懂,多和老人聊天,绿色种植理念推不动,就一遍一遍地和农户讲。”张茂龙靠着一份执着和一颗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哪里需要服务,技术就送到哪里。如今,他已成为碧莲镇种植户的“移动智囊”。

  张茂龙的敬业被镇干部看在眼中:“他的皮鞋上总是沾着泥土,永远擦不干净。因为只要村民需要,他就下田指导,不管是作物的施肥,还是病虫害防治;不管是产品包装,还是产品销售,样样都能给农民指导,这个老师不一般!”

  针对碧莲镇应坑村的发展规划,张茂龙算盘着:“眼下,我们将重点抓好、实施好‘飞地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不断提升集体经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村民参与收益分红;并且建立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地打好脱贫攻坚战,为结对帮扶村的经济发展做最大的努力。”


浙江工人日报 职工 00002 让小小中药材 结出“致富果” 2020-05-20 2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